您即将离开本站,访问中国天气网—宁夏站。
5秒后自动为您跳转。

<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先进典型
扎根西部 潜心科研——中国气象局西部优秀人才、宁夏气候科研领域学术带头人杨建玲
记者: 宁夏气候中心 发布时间: 2019-09-04 来源:

 

“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这是宁夏气候中心研究员杨建玲常用来勉励自己的一句话。

正是凭着这种坚持到底的执着劲儿,杨建玲与同事一起从业务工作中发现问题,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业务,成为宁夏气候科研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钻研 探索气候研究新领域

在西北地区,人才难留是现实问题。杨建玲在2007年博士毕业并获得当年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后,毅然放弃了去美国夏威夷大学深造的机会,回到家乡宁夏,在气候科研一线勇挑重担,承担起气候监测、预测、评价等科研业务工作。

宁夏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郑广芬提到杨建玲时总说:“她的专业知识特别扎实,肯钻研、善思考,对一个看似平常的现象常常能比别人分析得更深入、更透彻。”

从读博士起,杨建玲就一直关注不同海域的海温对亚洲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的影响。2012年前后,她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地揭示了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对亚洲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引发了国际上对印度洋海盆模气候效应的广泛关注。该系列创新成果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和《气候杂志》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和关注,文章被引用500多次,研究成果被国家气候中心和日本气象厅引为气候监测预测指标依据。

杨建玲还发现,大西洋、南印度洋海温以及高纬度地区的气温变化,与亚洲大气环流系统之间存在关联信号。“要在这些领域一直做下去,梳理已有的研究结果,然后再回到业务中不断检验、调整,以这些成果为基础,不断提高我国的气候预测水平。”杨建玲说。

开放 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在杨建玲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宁夏气候预测工作逐步由统计分析转向注重机理成因的研究,建立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北大西洋海温、北极海冰对西北地区东部和宁夏降水影响的预测指标和模型,研发了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预测系统,对基础业务起到了支撑性作用,在气候预测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 年,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行业专项“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机理及预测技术”的研究,她利用到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向国际知名气象专家求教,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善做了大量功课。

“初到美国时,生活上有很多事情需要适应。”杨建玲说,一次返回住所的途中遇到暴雪,迷了路,黑暗中在雪地里走了1个多小时才到家。来不及体味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单,对杨建玲来说,那反而是一段难得的心无旁骛、潜心科研的时光,不仅开阔了思路,在气候预测多种因子的机理解释、数据支撑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契合 要让科研工作紧贴地方需求

2017 年担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以来,杨建玲对气象科研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气象工作要服务地方,气象科研更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气象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

2018 年年初,在自治区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杨建玲结合专业知识提出“科学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建议。该建议一经提出就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环保部门专门出具书面答复并加以落实。

今年 2 月,在自治区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杨建玲通过调研详细了解了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文化旅游厅、林业和草原局、发展改革委等多个厅局关于大数据运行与管理方面的情况,在自治区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宁夏地球科学大数据中心,推进数据共享和深度应用”的建议,得到相关专家的一致认可。

在人大履职尽责使杨建玲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既能听到社会各界对气象工作认可的声音,也能看到各行各业对气象工作的需求和期待。“有机会和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一起交流讨论,听到不同的声音,有种跳出行业看气象的感觉。”杨建玲说,从社会的实际需求、业务实际出发去钻研科学问题,坚持到底,才能真正实现气象科研工作者的价值。